在这个季节,藏族的牛羊还没有进入高山牧场,所以牧棚暂时还是空着的。牧棚结构还是跟我两年前来此所见的一样,十分简陋。从希艾底到崩热贡嘎只需步行二十分钟,所以我们临时在这里住上几天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但眼下的难题是这个棚子现在实在是太小了。我在两年前来此考察时总共只有三个人,所以当时这个牧棚对于我们来说已完全够用了。可是,这次我们有九个人,仍只有这么一个牧棚,因此就显得不够用了。好在我们还带来了一个临时备用的充气帐棚。我考虑到老柯是一个外国人, 又是第一次来到这种偏僻的地方,因此决定把我们所带来的唯一的充气帐篷支起来给他专用。当然,我们所带来的野外生活与工作所必须的物品也就只好都暂存在这个帐篷中。我们其余八个人就都挤在那个牧棚里面。尽管十分拥挤,但总算我们八个人都能躺得下来。当然,我们所带来的那么多野外生活与工作所必须的物品就只好摆在老柯所住的帐棚里。好在那个帐棚原是可供四人在野外住的,里面的空间还是足以摆那些物品。虽然使用起来有点不方便,但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也就只好暂时将就了。
我们的这支队伍基本都是些“老野外”。一到目的地,根本用不着我吩咐,大家都自觉地分头去整理睡处、清理水源、捡烧柴、背水、生火、烧水、做饭等。这些活计虽然在平常看起来都是些极为平凡的区区小事,但在这人烟罕至的荒山野外,却成了我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当我们把山上生活的这一切都基本安顿妥当时,天色已逐渐暗了下来。我们在这山上的第一天也就这样平平常常地过去了。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这一天却意味深长,它标明人类对滇金丝猴的野外观察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过去的那种偶然或随机的观察转变成系统的观察。可是,我们的研究会得到什么结果?我们对这一研究的困难是否已经准备充分?连我自己对这一切都还不能作出肯定的回答。这是因为山上的各种因素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成份,我们只能是根据以后工作进展的具体情况,到时再作调整。
在过去的几年里,每次要在野外看到滇金丝猴群都是一件很难的事,往往要花去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可是当我带着这个美国人上崩热贡嘎时,我们竟然在第一天仅用了几个小时就找到了猴群。真是有如神助!
高山上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现在虽说已是五月中旬,可是在这海拔4300米的崩热贡嘎高地之上,即便是钻在鸭绒睡袋里仍感到阵阵寒意袭人。天还是蒙蒙亮时,我就被冷得再也睡不着了。
我想,经过连续三天的“行军”,每个人都会比较疲倦,应让大家多睡一会儿。反正我也睡不着了,于是干脆爬起来生火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