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我们就开始对这个猴群进行正式的行为观察记录。当时我们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在一天当中,每一个小时对整个猴群作一次“扫描”,把群中所有可以被观察到的个体的位置和活动记录下来;或者是随机地从望远镜中挑选一个个体,然后对它进行跟踪观察,按每一分钟对它的位置和活动作一次记录直到其从镜头中消失为止。通过这样的记录分析就可以找出滇金丝猴的一些行为活动规律。我们的这第一次观察总共只持续了4天,我们就遇上了一场“春雪”。于是,我们这条跟踪的“尾巴”就这样被猴群给轻易地“摔掉”了。由于我们当时对猴群的活动路线了解甚少,失去跟踪目标之后,这近二百只个体的一个猴群仿佛突然间掉入地缝一样,一下就消失得干干净净。我们分头连续找了好些天也没把他们再次找回。所以后来,我们只好采取“守株待兔”的方法,老是守在这个山谷里等待猴群的回来。终于,猴群在“失踪”19天后,又回到了这个山谷。从那以后,我们又连续跟踪了他们整整13天。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常常可以在一天当中对猴群作14次“扫描”记录,即从每天早晨7点开始对猴群进行第一次“扫描”,以后每小时再重复一次,直到傍晚8点的最后一次为止。
这次我们在山上近两个月的考察,是我在过去五年的滇金丝猴考察生涯当中最为顺利的一次,也是在一次考察当中见到猴群时间最长的一次。所以,当我们结束这次考察之时,我在心里暗自庆幸:我们所选的这个考察点看来是不错的。这样,通过对这个猴群的长期观察,我们对于滇金丝猴的认识必将进一大步。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连我自己大概也很难相信这么一个事实:二百来只滇金丝猴大摇大摆地来到这寸草不生的高寒荒漠地带,毫无顾忌地睡在这一块块巨石之上,把自己完全暴露在这光天化日之下。
对于世上大多数人来说,只要谈起猴子或是猿,总只会联想起茂密的丛林和高大乔木,很少人会想到他们与那荒凉的高寒荒漠地带联系到一块。
高寒荒漠地带是高原山地的一个特殊地带,是由山顶岩石经过若干年的风化后形成的乱石滩。其上部是造型各异、直插云天的奇峰怪石,下部一般伸抵高山草甸灌丛带,有时也会直达森林线。其海拔高度一般都在四千六、七百米以上,举目望去,一片荒凉,连草都长不出来。如果不是自己亲眼所见,的确连我自己都难以相信滇金丝猴群会来到这如此荒凉的高寒荒漠地带。
这天,是92年的端午节。这个季节,对于多数地方来说,已快进入夏季。但是,对于雪山高原来说,它们才刚刚脱去冬妆,换上春天的姿色。即便是我眼前的这片高寒荒漠地带,也脱去了它那美丽的“银妆素裹”,使其寸草不生的狰狞面目完全暴露在人们的面前。当然,它多数时间还是会感到“害羞”的,常常会以“拉来”云雾为其“遮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