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高山之上,淋雨可不是件可随便闹着玩的事儿。记得我过去在湖南家乡当知青为生产队进行双抢(抢收早稻和抢种晚稻)时,时常被淋得像个落汤鸡一样,也没什么关系。可在这高海拔地区,随便湿了一点就可能导致感冒,甚至一病不起,严重影响我们的考察工作。

此外,由于猴群的活动范围实在是太大,为了寻找猴群,我们常常不得不带上好几天的食品,离开营地好几天地进行连续长距离搜索。这样做,在生活上多受点累倒没什么,我们一般都能挺得过来。但最令人烦躁不安的事情还是找不到猴群。

如果说不得992年的5月和6月是我们考察队的最幸运的日子,1993年5月和6月就是我们最倒霉的日子,我们自5月中旬上山这一个多月以来,每次寻找猴群的结果都是一无所获。面对这一次次的扑空,我们显得十分沮丧,但却束手无策,也只能是尽力再去林中“穿梭”。唉!迄今为止,我们实际上还没有真正掌握这个猴群活动路径。没法子,在这运气不好的情况下,也就只有多走些冤枉路的份了。

这天,我们这支“搜索队”又一次来到一个叫做羯纫崩顶的地方寻找猴群。根据我们的经验,这里也是这个猴群的一个“常住地”。这次,我只留了中泰次里一人在营地守家。其余四个人──老柯、昂翁次称、柯达次里和我都参加这次“搜索”。其实,这个山谷的地形十分不利于对猴群的观察。即便找到猴群也不容易对他们进行观察记录。要不是因为那么长的时间,我们都看不到猴群,心里着实急了,我可真是宁愿在那雄山谷里守株待兔也不愿来此。我们经过两天的努力,还是找不到任何猴群活动的迹象。而这时,我们这次所来的食品又快要耗尽了。因此,我只好决定先撤回营地。

我考虑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最好在我们返回营地的途中能顺便在林中搜索一下猴群。而老柯又带着帐棚等较为复杂的生活与工作装具,这样在林中钻起来十分困难。柯达次里是当地人,对这一带的牧场和村民都比较熟悉。于是就安排柯达次里帮老柯背着装具,并带着老柯沿小路返回营地。而我和昂翁次称就准备穿行于一条大山沟沿路寻找猴群,最后翻过越一个海拔近4700米的隘口返回崩热贡嘎。按照计划,我和昂翁次称可在第二天晚上返回营地;而老柯和柯达次里却需要在途中住两个夜晚,到第三天晚上方能赶回营地。

这条山沟叫做那日雄啵,特别宽大,估计面积达十平方公里以上。这里也是这个猴群经常光顾的地方。其实,我们早就发现他们常呆在这片原始林中。只是因为这里的地形十分对猴群的观察不太有利,并且这里的物质运输较之崩热贡嘎更不方便,再加上经费的不足,我们从未在这条沟中长住过,每次都只是路过而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